零元员工持股计划激增背后:慷谁之慨,谋谁之利 ?******
低价 、低考核 的员工持股计划频现 ,上市公司为员工谋福利愈发“慷慨”。
证券时报记者统计 ,2022年共有264家A股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,同比增长18%。其中 ,35家公司 的员工持股价格不超过1元/股,同比翻番 ,更有21家公司计划推出0元持股方案。
与此同时 ,市场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“白送” 的质疑声也愈演愈烈 。2022年发布0元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中,约半数收到了交易所关注函,要求公司对方案 的公平性 、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做出说明 。
员工持股计划 是重要的中长期人才激励方式。然而 ,近年来频频出现 的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,不少都缺乏对等的考核和约束机制 ,侵害股东利益 的同时,也未能实现员工普惠,成为了少数人攫取利益 的手段。
员工持股再成香饽饽
员工持股计划 是公司稳定人才队伍、优化治理结构的重要工具。相比于股权激励 ,员工持股计划 的覆盖范围更广 ,所受监管更为宽松,在定价、业绩考核、锁定期限上更具灵活性 。
2014年6月,证监会首次发布规范员工持股计划 的指导意见 ,点燃了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热情。2015年全年,共有277家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(以董事会预案日统计 ,下同) ,掀起A股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高潮。
然而,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浪未能延续。伴随着牛市行情的结束,发布预案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减少 。2019年全年,仅有101家公司推出预案,较2015年下降了63%。直到2020年 ,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情才逐步恢复 ,2021年发布预案的公司数量再度突破200家关口 ,202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264家 ,逼近2015年 的峰值。
从高调亮相到少人问津,到再成香饽饽,参与者持股收益率的涨跌,或许 是员工持股计划受欢迎程度几经变化的重要原因。
很长一段时间内 ,“认购即被套”、“专坑自己人”成了员工持股 的标签 。根据记者的统计,2019年之前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,实施一年后出现浮亏的占比高达2/3 ,约15%的公司股价直接腰斩 。部分以信托计划方式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存在一定杠杆 ,股价的下跌一度引发多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“爆仓”,导致参与的员工血本无归。
2019年 是员工持股计划整体盈利与否的分水岭 。记者统计发现 ,2019年实施 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,一年后浮亏的比例下降至31%;而在2018年 ,这一比例高达68.8%;2020年和2021年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,六成以上在一年后维持浮盈,员工持股计划不再是参与者的负担(图1 ,见A1版) 。一定 的获利空间可以保障员工持股计划发挥激励和福利作用 。
与员工持股计划数量稳定增长不同,2022年A股股权激励计划同比下降了8.41% 。荣正咨询资深合伙人何志聪认为,员工持股计划的增加也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,“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和留人的困境 ,常规股权激励计划有刚性要求 ,包括定价和业绩考核等,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激励效果。”
“骨折方案”激增 渐成福利方案
除了受市场环境影响外,员工持股方案中股票认购价格的变化 ,对收益率 的高低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以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的拟发行价与董事会预案日前收盘价 的比值计算折价 ,2015年至2018年推出 的员工持股计划平均折价幅度均在10%以内 ,2020年后折价幅度均超过30%,2022年达到38% 。也就是说,2020年后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,参与员工平均可以六折至七折 的价格买入(图2)。
2020年之前 ,员工持股计划 的定价通常以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或回购股份均价为基准,给予少量折价 。近三年员工持股定价方式更趋灵活,购买折价率越来越高的同时,“骨折价” 的员工持股计划数量急剧增多。
2022年,共有35家公司推出1元/股以内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,其中21个员工持股计划出现“0元购”(表1) 。如果没有对等的考核和约束机制,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就彻底失去激励效应 ,成为完完全全 的员工福利 。
有上市公司表示,从员工激励有效性 的角度出发 ,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,可能使得员工无法取得与其业绩贡献相对应 的正向收益,同时额外 的出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优秀员工放弃股份奖励而要求等额现金奖励,最终导致激励效果欠佳。出于参与主体激励作用最大化目的 ,公司选择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。
白菜价方案 ,慷谁之慨?
根据规定,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的股票主要源自上市公司回购、二级市场购买 、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 、股东赠予四种方式。A股市场上,上市公司回购是当前最常见的选择。在2022年发布草案 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,股票全部或部分来源于上市公司回购的占比73% 。
从这一层面来说 ,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 的成本由上市公司负担 。然而,有些自身盈利情况堪忧的上市公司仍斥“巨资”回购股份,再以低价或零对价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,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股东 的利益 ,不符合员工持股计划所倡导的公司 、员工、股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 的原则 。
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,在2022年受让价格折价幅度超过50%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,16.2%的公司2021年净利润亏损,有 的甚至已连亏多年。此时推出低价 的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 ,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公司成本 ,使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。
2022年12月 ,首航高科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,在股东大会上以超过90% 的反对票被否决 。首航高科已连续两年亏损,2022年前三季度仍亏损1.22亿元,加上激励对象此前在二级市场减持的行为,这一员工持股计划被投资者质疑有掏空公司之嫌。同月,另一家推行0元员工持股计划的金盾股份,虽然股东大会上表决通过,但中小股东投下反对票 的比例达67.89%。
因推出“骨折价”员工持股计划遭受质疑 的不乏白马股 。2022年9月 ,中炬高新 的半价员工持股计划,在股东大会上被以58.33%的反对票否决,中小股东更是投出了85.93% 的反对票 。该公司多名董事在董事会表决中也提出反对意见 ,理由包括该持股计划将为公司带来数亿元亏损、福利性质大于激励性质、控股股东控制权加强进而影响中小股东利益等。
作为具有福利属性 的激励形式 ,员工持股计划存在一定 的折价是合理现象。但如果折扣过高 ,则难免引发市场对于计划实施初衷和公平性的质疑 。
利益倾斜之下 ,谁最受益?
与股权激励仅面向董事 、高管 、核心人员和少数骨干不同,员工持股计划 的可参与对象为所有公司员工 ,具有普惠性 。上市公司可自主选择持股计划的覆盖范围,并自行确定各类对象 的持股份额及比例,经董事会确认后 ,通过股东大会表决即可。
不过,记者梳理发现 ,部分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,股份认购比例向董监高群体严重倾斜(表2)。在2020年以来发布的200余个折价率超过50%的方案中,34个计划的高管认购比例超过50% 。由于董监高人数较少,这类利益倾斜的员工持股计划容易成为个别人攫取利益的工具。
例如 ,2022年11月发布员工持股计划预案的ST中嘉 ,7位认购对象中4人为董监高 ,认购比例高达92%,仅副总裁朱林1人认购比例就高达72.54%,但朱林2022年3月才上任公司副总裁。解锁股票仅设置了个人考核目标,未设置公司考核目标。
再如恺英网络,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共发布过三期员工持股计划 ,以预案日收盘价算,对应市值超过3亿元 。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中,董监高认购的总份额占比高达76%,三期受让折价率均超过50% 。2022年11月发布 的最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显示,仅董事长金锋一人的股份认购比例就占到当期全部份额的31.63%。与其称为员工持股计划,不如叫作高管奖励计划 。
股权激励计划对股份转让价格 、业绩考核均有明确 的要求,而员工持股计划操作更为灵活 ,员工持股计划向董事和高管群体大幅倾斜 ,难免引发市场对于公司借员工持股计划刻意规避股权激励中更苛刻 的授权要求和更严格监管的猜想。
业绩考核放水,激励变成白送 ?
不可否认 ,上市公司有权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奖励优秀员工 ,但派发福利不应以牺牲股东利益为前提。尤其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,更应该在业绩考核设置上把好关 ,设置相应的约束机制。然而,当前 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中,相当一部分设置的业绩考核标准较低 ,指标五花八门 ,有 的公司甚至完全不设置任何解锁考核。
在交易所发出 的员工持股计划关注函中 ,业绩考核标准的合理性是重要关注点(表3) 。2022年 ,通源石油 、福光股份 、通达股份等多家1元/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未设置任何业绩考核标准。
这些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推出前 ,业绩表现就多数不尽如人意 。如通源石油,公司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所回购股份的总费用约为928万元 ,而公司2021年净利润仅有1458.5万元。福光股份在2020年和2021年已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 ,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继续下降39%,通达股份2021年净利润更下滑80% 。
除未设置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形外,还有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因考核标准过于宽松受到质疑,其中包括设置 的业绩增速过低、选择业绩大幅下滑的年份作为基期、考核解锁标准选用了产能等非业绩指标等 。
宽松 的解锁标准下 ,顺利完成短期业绩考核目标成为大概率事件 。即便如此,有的上市公司在发现未能完成业绩考核目标时 ,直接下调了考核标准,使本就宽松 的考核标准进一步丧失严肃性。记者粗略统计 ,2022年超过5家公司发布了业绩考核目标调整公告。
2022年5月 ,格力电器发布公告 ,下调2021年6月发布的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业绩考核标准,调整后2022年需达到的净利润标准比调整前减少约36亿元 。此前,格力电器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利益过于倾斜高管群体而备受争议 ,一度导致股价大跌 ,此次因没有达到要求而下修业绩考核门槛的举措,更使本就饱受争议 的员工持股计划遭受更大质疑,企业公信力受损 。
暗藏利益输送路径
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,本意 是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 的利益共享机制,改善公司治理水平 ,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。不过 ,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灵活和监管的相对宽松 ,在增加上市公司自由度的同时,也为利益输送留下了空间。
基于前文提及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的主要争议点 ,不难勾勒出员工持股计划可能暗藏 的利益输送路径 :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银回购的股份实施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,并将认购比例向少数董监高倾斜,最后设置宽松 的股份解锁考核指标 ,公司和股东利益受到侵害 。
从锁定时长来看 ,2022年实施的高折价员工持股方案中 ,约有21% 的方案全部股份的锁定期为12个月 ,其余方案中 ,绝大多数为三年内分批解锁。整体来看短线特征明显 ,不利于员工持股计划实现长线激励 的目标 ,也容易在股份解锁后使股价承压 。
利益输送是监管关注 的重要问题 ,然而面对监管关注函中的质询,不少上市公司给出 的回复也模板化、套路化严重 ,颇有“打太极”的意味,并不能很好地为投资者解惑 。
例如,某公司在回复交易所关于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目标 的原因时称,“公司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解锁目标,更有利于核心骨干员工增加对公司 的认可 ,有利于引导员工持续关注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,而非短期业绩及股价波动,有利于实现公司 、股东和员工利益长期保持一致的目标,加快公司战略目标 的实现,为公司及股东带来更高效 、更持久 的回报。”
另一公司在回复为何将受让价格定为0元时称,“公司以0元/股受让公司回购 的股份 ,体现了公司对未来长远发展的信心” 。不少公司在回复公告中表明,实施0元员工持股计划是参考了其他已实施公司的案例。
这些回复显然缺乏事实支撑 ,不符合多数投资者 的认知,难以打消投资者对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动因 的质疑,关注函回复仿佛只 是走了个过场。
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郑志刚认为,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并非没有成本 ,也可能 是为公司未来稳定持续运营暗藏了成本,其中就包括少数内部人侵占外部分散股东利益合法途径的行为 。
针对目前在A股出现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 ,郑志刚提出两点建议:一是还原员工持股计划的原本设计激励初衷,使激励员工不仅付出持有成本,而且需要设置严格的解锁条件 ;二 是通过在股东大会表决上设置更高 的通过门槛,赋予小股东阻止利益侵占和输送 的可能和途径。
荣正咨询何志聪表示 :“从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看 ,人才激励应该更多包容,更多个性化特点,而不是风险 。在制度设计和监管层面 ,主要防范利益输送 的风险 ,比如实际控制人 是否能参加 ,高管是否能大比例参加 ,如果 是奖金换股 ,对提取奖励 的规则应进一步披露信息 。”
“零成本”员工持股计划应以公平性为前提
在互联网快速发展 的这些年 ,腾讯 、京东、小米等大厂常常斥资上亿元进行员工股权激励,甚至直接向员工派送股票,壕气十足。员工心满意足,看客心生羡慕 ,这一股份奖励多被解读为关怀员工 ,实现利益绑定和共赢 的治理方式 。
反观A股市场,自2019年三七互娱首次推出0元员工持股计划以来,关于员工持股0元购的争议始终不断,优质 的龙头公司也难以幸免 。同样 是上市公司推行员工福利,舆论为何两极分化?
对比之下不难看出 ,员工持股计划受到争议 的焦点不在于低价或是0元本身,而是计划的公平性。
首先,方案本身 是否公平。以腾讯为例 ,公司 的股权激励计划以重点激励和普惠奖励相结合,2020年至2022年共推出了10期员工股份奖励计划,授予人数最多 的有2.97万人,占全部员工人数比例超过20%,授予人数最少的也有2400人 ,且均为非关联人士 ,即不包括董事和主要股东。
而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实施的1元/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,授予人数占员工总数 的平均比例约为6%,董监高平均认购比例22.5% ,倾斜性严重 ,普惠性较差。这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动机受到质疑。
其次,方案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利益 。那些受到市场肯定的员工股份奖励计划,公司长期保持了稳定 的业绩增长 ,并多伴有大手笔分红。股东长期从公司成长中获益,自然更加信任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的激励作用,也更信任公司 的治理方式。
A股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中 ,不少公司不仅业绩差 、分红少 ,在业绩考核上也一味降低标准,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成长性的预期。
可见,大多数股东只要切实分享了企业成长的成果 ,从持股中稳定获益,就并不会真正在意企业以适当价格向员工发放股份奖励。这样能实现公司、股东和员工 的共赢。
在政策完善和监管层面 ,为充分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效激励作用,避免其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,政策应以维护公平为前提 ,在保持员工持股计划灵活性 的同时应适当提高实施门槛 。同时,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实施长期计划 ,以激励和约束对等为原则 ,完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的约束机制 ,维护市场各方利益的公平 。
织密基层“防护网” 守护老年人健康******
老年人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。兔年春节是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的首个长假 。为守护老年人过好健康年 ,各地统筹城乡医疗资源调度 、织密基层“防护网”,广大医护工作者和防疫人员坚守一线 。
春节期间,为了方便老年人及时就诊 ,福州市公布了多个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联系方式 。有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及时通过微信 、电话等方式 ,及时联系到家庭医生 。这些家庭医生每周会根据签约群众 的具体情况,定时走访有基础病 的老年人 ,为他们送去“防疫健康包”,做一些基础检查,遇到紧急情况 ,为他们做好转诊服务 ,保障老年人 的健康 。
据陈铭介绍 ,目前她们的团队已签约居民近3000人 ,老年人有700多人 ,针对重点老年病患 ,她们团队分类建立档案 ,按时随访 。此外,春节假期 ,她们都安排了值班医生 ,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。
全国有4万多个养老机构,入住老年人220多万人 ,其中多数高龄、失能、有基础病 。为应对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给老年群体带来的防疫压力,沈阳市民政部门日前发出通知,要求各养老机构夯实防疫措施 。
在浙江省嘉兴 ,所有养老院在春节期间都加强了防疫管理,全力守护在院老人们健康安全。
目前 ,这家养老院内居住着120多位老人 。院内制氧机 、氧气瓶 、常用药品等医疗资源储备到位,并配备一位医生和两位护士保证院内正常就医。遇到必须外出就医 的情况,养老院按照就近原则,确定对口接诊医疗机构,建立会诊转诊运作机制 。
此外 ,为进一步增强养老院防疫力量 ,嘉兴全市民政系统建立工作专班制,建立“日调度”机制,明确专职联络员做好上传下达,每日调度、统计和上报疫苗接种、人员感染、物资保障和医疗救治等情况。
记者 :李昂 、郭圻、王怿文 、李涛
编辑:吴炜玲、王雅璇 、何莉 、郝瑞
制作:新华FM工作室
新华社音视频部
出品